2009-09-16

爸爸,我們去哪裡?


非常有明星臉的卡缪

這是一本讀來讓人心酸的書。



週日經過公館,走進書店挑了兩本書,這是其中之一,另一本是卡繆的《異鄉人》。因為封面太好看了,第一次看的時候大概還是雙十年華吧,當時讀的是志文出版社的版本,這一版說是獨家受權,全新譯本,是麥田出版社出版的。書衣上的黑白照片非常吸引人。
卡缪叼根煙, 一副笑看人世的模樣,性格。老實說,我是因為這張照片而買,順便再看一遍,在現在的年齡再看感受一定不同 。


而這本《爸爸,我們去哪裡?》是一本輕鬆易讀的書,但,絕對不是人人都能如作者以輕鬆幽默來面對的人生,當然一切的開始都是不容易的。
這是法國作家及電視編導尚路易‧傅尼葉在2008年,70歲時寫出自己身為兩個身心障礙兒父親的心聲。做為一個長期與身心障礙兒童家庭工作的我 ,常常覺得自己只能陪在旁邊,當家長願意說說自己的心情時,因為你永遠無法體會當了爸爸、媽媽,卻等不到孩子叫爸爸媽媽的心情,這是無法安慰的。讀一位父親寫給兒子的信,就像聽著一個人的心聲,不容易停下來。花了一個晚上讀完,真是令人佩服他的勇氣。等到70歲才寫這本書,他說道:不是刻意不談自己的兩個兒子,而是怕太傷痛。整本書雖是幽默的筆調,讓人讀來笑中含淚,很心酸。孩子終其一生只說同樣的話:『爸爸,我們去哪裡?』一天數次,一年三百六十五天,四十歲...五十歲...., 要有多大的能耐,才能保持對生命的希望,繼續走下去;要有多大的勇氣,才能面對兩次的落空。做為一位父親期待新生命的來到,想像如何與和孩子共同分享人生,多麼想,在每年聖誕節隨著孩子的成長送給孩子不同的禮物;比如父親年輕時讀過的書,曾經感動過的音樂,然而,還是小汽車、積木;這些對別人而言如此簡單,理所當然,但對作者而言卻是兩度落空,兩次,人生何其殘酷。 所以,當聽著別人談孩子的成就,作者誠實道出心中的嫉妒與難受。

非常佩服作者用另一種態度來看家有身心障礙兒,把悲傷轉換以幽默來面對每一天平凡無奇的生活,創造一點一滴的歡樂,潤滑苦澀的人生。
誰說身為身心障礙者就註定沒歡笑,一路要彌補"缺陷"卻忘了享受人生。身邊有太多這樣動人的小故事,只要一轉換角度人生就可以不同,只是那一轉絕非容易。我身邊就有這樣的故事,一位家長自己愛爬山、愛旅行,他揹著重度障礙的兒子爬上玉山,全家一起去布拉格,生命多豐富,在一個還不會走路連站都不成的孩子,依然可以如一般孩子去旅行。
作者調侃說自己的孩子“與眾不同”,雖是自我調侃,但認真想,不真就是如此嗎?
孩子不會都“與眾相同的”。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